為深入學習(xi)貫徹(che)黨的二十屆(jie)三中全會精神和習(xi)近平總書(shu)記關于科技(ji)(ji)創(chuang)新的重(zhong)(zhong)要論(lun)述,全面落實市(shi)委、市(shi)政府、市(shi)國資委的部署要求,4月21日,首農食品(pin)集團(tuan)召開2025年科技(ji)(ji)創(chuang)新大會,回(hui)顧總結集團(tuan)科技(ji)(ji)工作成效,表(biao)彰2023年度集團(tuan)科技(ji)(ji)成果,系統謀劃2025年科技(ji)(ji)創(chuang)新重(zhong)(zhong)點工作,進一步統一思想、凝聚共識,加(jia)快(kuai)建設農業食品(pin)科技(ji)(ji)領(ling)軍企業。
會上(shang),集團黨委副(fu)書(shu)記(ji)、董事、總經(jing)理袁浩宗宣讀《集團2023年度科(ke)(ke)技(ji)獎(jiang)勵決定》,對獲獎(jiang)成果企業(ye)、青(qing)年科(ke)(ke)技(ji)人員進行表(biao)彰。三元食品、首農股份、西(xi)郊農場、峪口禽業(ye)、京糧生(sheng)物、食科(ke)(ke)院6家企業(ye)代(dai)表(biao)圍繞科(ke)(ke)技(ji)創(chuang)新的經(jing)驗做法(fa)作典(dian)型(xing)交流。
近兩年來,首農食品集團畜禽種業優勢不斷夯實,畜禽育種企業悉數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,成為國家種業振興的骨干力量。種豬上,成功發布基因編輯抗藍耳豬新材料重大成果,成功獲批農業農村部華北豬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,北京黑豬成功回歸北京、落戶延慶。種牛上,聯合推出我國奶牛育種領域首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育種芯片,發布國內首個由企業主導的奶牛育種數據庫。種雞上,建成運營智慧蛋雞大數據平臺,國內率先實現“100周產500枚蛋”的國際育種目標,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2024年蛋雞領域農業主導品種。種鴨上,建立全球首個肉鴨基因組選育平臺,自主研發液相芯片推動肉鴨育種全面進入3.0時代,助力櫻桃谷鴨成為全球白羽肉鴨市場主導品種。現代農業不斷提質增效,建成40萬畝高標準農田,糧食畝產平均提高15%,建設首都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保障基地。推動京郊高產試驗田建設,小麥試驗田畝產較北京地區平均水平提高52%,玉米示范田畝產較往年提升70%。建成21萬平方米連棟溫室,設備國產化率80%,首次在北京地區實現溫室番茄越夏生產。積極恢復老北京口味蔬菜、建設休閑型農場、挖掘農事體驗科教活動等多個方面,持續發展北京城市型農業。老字號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,集團年均研發上市新產品100余種,新產品貢獻率不斷提高。以“小切口”推動豆制品傳統工藝提升改造,研發腐乳裝瓶機械手設備,突破生產工藝瓶頸,提升生產效率。富含膳食纖維的全豆低鹽腐乳成功上市。聯合B端大客戶定制開發多款營養健康糧油產品。提升柔性生產能力,快速響應市場需求。賦能對口支援合作地區,定制特色產品。合成生物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,建設國內首個新蛋白食品科技創新基地,在國內首次實現200升規模細胞培育雞肉的中試生產;自主研發新蛋白技術成果入選《2024年北京市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推薦目錄》。數字技術應用取得新成效,搭建“物聯網+供應鏈”協同云平臺,強化儲存和運輸數字化管控,提升糧食綠色倉儲能力,集團數字化在眾多領域取得成效,自主研發信息數據管理平臺,積累60余萬頭奶牛基礎數據和近3萬條飼料檢測數據,成為市屬國企首家數字資產入表企業。打造數字化車間,智能化技術推動乳酸得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。人工智能(AI)技術應用初見成效,運用人工智能算法,構建高精度圖像識別大模型,并使用開源番茄病蟲害數據集進行訓練,成功研發“AI智能巡察機器人”,國內首創集成探測植物病蟲害功能。完善優化AI輔助的自主基因編輯器開發平臺和基因編輯豬規模化制備技術體系,成功制備出基因編輯高性能種豬。科技創新影響力日益提升,新增國(guo)家(jia)授權專(zhuan)利320余件(jian)(jian),新增國(guo)際(ji)PCT專(zhuan)利12件(jian)(jian),合計擁有(you)有(you)效專(zhuan)利超過1300件(jian)(jian);牽頭或參與制(zhi)訂國(guo)際(ji)、國(guo)家(jia)和行業標準254件(jian)(jian),《食品科學與人(ren)類健康》《未來食品學報(bao)》成為市管(guan)企(qi)業中(zhong)僅有(you)的(de)兩本英文刊物,雙雙入選中(zhong)科院分區表農林科學大類Q1區TOP期刊,國(guo)際(ji)科技影響(xiang)力不斷提(ti)升。
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薛剛強調,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,深刻認識科技創新的戰略意義和迫切要求,搶抓機遇、順勢而為,奮力開拓集團科技創新發展新局面。一是審勢而謀,加強學習和領悟。強化對科技創新的認知和學習,特別是加強合成生物、現代生物技術、人工智能、大模型技術等能夠重塑產業格局的技術的學習與應用。培育科技創新氛圍,讓重視科技成為企業發展重要的著力點。二是乘勢而上,強化布局和落實。聚焦主責主業,做好戰略規劃;聚焦產業發展,做好統籌協同;聚焦長效機制,做好資金保障;聚焦開放合作,做好內外協同;聚焦內部融合,做好產業聯動;聚焦數據要素,培育集團發展新勢能。三是順勢而定,完善創新體系和機制。不斷完(wan)善科技(ji)創(chuang)新管理機制體制,加大科技(ji)人才尤(you)其是(shi)青年科技(ji)人才的引進(jin)培養使用,完(wan)善科技(ji)成果轉化評價,促進(jin)企業和高校長效合作機制。
科(ke)技(ji)(ji)是國家強(qiang)盛之本,創新(xin)(xin)(xin)是民族進步之魂。習近平總書記(ji)高度(du)重視科(ke)技(ji)(ji)發(fa)展,提(ti)出一(yi)系(xi)列新(xin)(xin)(xin)思想新(xin)(xin)(xin)觀點新(xin)(xin)(xin)論斷,作出一(yi)系(xi)列重大戰略安排(pai),為做好新(xin)(xin)(xin)時代(dai)新(xin)(xin)(xin)征程科(ke)技(ji)(ji)創新(xin)(xin)(xin)工作提(ti)供了根本遵循。面對(dui)新(xin)(xin)(xin)時代(dai)賦予的新(xin)(xin)(xin)使命(ming)、新(xin)(xin)(xin)挑(tiao)戰,首農將深刻(ke)把握科(ke)技(ji)(ji)創新(xin)(xin)(xin)的時代(dai)內涵,積(ji)極推動科(ke)技(ji)(ji)創新(xin)(xin)(xin)各項工作,矢志開拓創新(xin)(xin)(xin)路徑,努力(li)實現創新(xin)(xin)(xin)突破(po),為企業穩定健康可持(chi)續發(fa)展注(zhu)入強(qiang)勁科(ke)技(ji)(ji)動能,為科(ke)技(ji)(ji)強(qiang)國戰略的實施貢(gong)獻首農力(li)量。